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,围绕提升团支书思想政治素养、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,打造一支政治坚定、素质过硬、作风优良的团支书队伍,推动学院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教育内容
1.思想政治教育:定期开展主题学习活动,组织团支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团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,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感,坚定理想信念。
2.团务知识教育:系统学习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》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(试行)》等团务文件,明确团支部职责、工作流程和要求,掌握团员发展、推优入党、组织生活开展等基础团务知识。
3.综合素质教育:通过举办讲座、培训和实践活动,提升团支书沟通协调、组织管理、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,培养其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
4.红色教育实践活动:每学年组织 1 - 2 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,如参观革命纪念馆、红色遗址等,开展现场教学,让团支书深刻感受红色文化,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。
5.素质拓展训练:每学期开展一次素质拓展活动,设置团队协作游戏、领导力挑战项目,培养团支书的团队协作能力、沟通能力与领导力。
6.导师指导:为每级团支书配备一名导师,导师由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优秀学生干部担任,定期交流,针对工作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。
三、培训体系
1.新任职培训:针对新当选团支书,在任职初期开展集中培训,使其快速了解团支书职责、工作内容和方法,掌握基础团务技能。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,内容涵盖团的基础知识、团支部工作方法、沟通技巧等。
2.定期培训:每学期举办1-2次定期培训,根据工作实际和需求,安排针对性课程。如邀请优秀团支书分享经验、组织团务工作专题研讨、开展新媒体应用培训等,不断提升团支书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。
3.实践培训:组织团支书参与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、校园文化活动等,在实践中锻炼能力,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参与 1次实践活动,并撰写实践报告。
四、管理机制
1.选拔任用:按照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原则选拔团支书,选拔条件包括政治素质高、学习成绩优良、工作能力强、群众基础好等。选拔程序包括个人申请、班级民主选举、学院审核公示等环节,确保选拔出优秀学生担任团支书。
2.工作职责:明确团支书工作职责,包括组织开展团支部活动、加强团员教育管理、做好推优入党工作、及时传达上级团组织精神、反映团员青年需求等。制定详细工作清单和任务表,督促团支书认真履职。
3.考核评价: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,从思想政治表现、工作完成情况、工作创新能力、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团支书进行考核。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学期考核,平时考核通过工作记录、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;学期考核采用个人述职、民主测评、组织评价相结合方式,考核结果分为优秀、合格、不合格三个等级,作为评优评先、推优入党和继续任职的重要依据。
4.激励与监督:对考核优秀的团支书进行表彰奖励,如颁发荣誉证书、给予物质奖励、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等;对考核不合格的团支书进行谈话提醒、限期整改,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免职。同时,加强对团支书工作的监督,设立意见反馈渠道,鼓励团员青年对团支书工作进行监督评价。
五、政策支持
1.评优评先倾斜:在 “优秀团干部”“优秀学生干部” 等评选中,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工作表现突出的团支书,且适当提高团支书在评优名额中的占比。
2.工作资源保障:学院为团支书开展团日活动等工作提供场地、物资支持,设立专项活动经费,根据活动规模与需求给予一定资金资助,确保活动顺利开展。
3.发展机会优先:在入党推优、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名额分配上,优先考虑表现优秀的团支书,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。